最新消息
發芽的馬鈴薯整顆都不要吃
2025-02-08
馬鈴薯發芽後不能吃!馬鈴薯屬於茄科植物,本身含有「配醣生物鹼」的天然成分,馬鈴薯所含的生物鹼種類相當多,最主要的成份為α-solanine (茄鹼)和α-chaconine(卡茄鹼),統稱「茄鹼」,是一種天然毒素。.
當馬鈴薯發芽時,芽眼及芽根開始變綠,整顆馬鈴薯產生大量的茄鹼,會集中在芽眼及馬鈴薯外皮,而其他部位的茄鹼含量也會增高,即便挖除發芽部位或高溫加熱也無法破壞其毒性,食用過多可能產生急性中毒,發生中毒的時間多在食用後2~24小時,腹瀉的情形可能會持續3~6 天,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神經失調、幻覺等神經中毒性病症等。
衛生局提醒民眾,在選購馬鈴薯時,建議挑選儲存良好、表面完整乾淨、觸感堅實光滑、沒有發芽的馬鈴薯;購買後要低溫保存,避免陽光照射及放置過久。如發現馬鈴薯已發芽,則不得食用,即使切除芽眼或加熱,仍含有茄鹼,建議一次別買太多盡量新鮮食用,避免中毒的發生。
當馬鈴薯發芽時,芽眼及芽根開始變綠,整顆馬鈴薯產生大量的茄鹼,會集中在芽眼及馬鈴薯外皮,而其他部位的茄鹼含量也會增高,即便挖除發芽部位或高溫加熱也無法破壞其毒性,食用過多可能產生急性中毒,發生中毒的時間多在食用後2~24小時,腹瀉的情形可能會持續3~6 天,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神經失調、幻覺等神經中毒性病症等。
衛生局提醒民眾,在選購馬鈴薯時,建議挑選儲存良好、表面完整乾淨、觸感堅實光滑、沒有發芽的馬鈴薯;購買後要低溫保存,避免陽光照射及放置過久。如發現馬鈴薯已發芽,則不得食用,即使切除芽眼或加熱,仍含有茄鹼,建議一次別買太多盡量新鮮食用,避免中毒的發生。